主页 > 实体经济 >

o2o传统物流企业转型升级有哪些?案例分析必要性路径和陷阱有哪

传统物流企业转型升级案例分析及路径陷阱等

日期: 2016-05-01 12:43:21 整理编辑: 小英来源: 网站网友

一、传统物流企业转型升级有哪些?

时下,互联网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信息化的时效性使得空间距离相对缩短,引发对物流业提速和快速整合的强烈需求,大批融入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的新生物流企业正在悄悄地影响着传统物流业。无论是市场发展的需求还是自身转型的必经之路,积极引入互联网思维,已经成为大批老牌物流抵御市场竞争的有力手段。

创建于1988年的远成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从最初的以铁路物流起家,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发展成为集物流、资金流、商流、信息流业务为一体的现代综合服务企业集团。作为一家传统出身,不断突破自我、成功转型成为一家资源整合、在新兴物流环境下游刃有余的老牌企业,自然有他成功的理由。“在电商和"互联网+"的刺激下,各家传统物流企业纷纷转型,融入互联网+战略,实现物流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升级发展。”远成集团信息部常务副部长杜宏涛表示,“远成的信息化在这几年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期,对于远成来说信息化主要指四化,即实现可视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目前远成搭建的全国数据中心和载配系统,将为远成的多元化业务提供技术支撑。”

作为一个基础行业,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物流的支撑。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继承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融合于传统物流业中,向数据、金融、流量、营销等业态渗透延伸。

远成集团战略规划部部长程小昱指出,“目前远成集团由远成快运、远成物流、远成冷链、远成供应链、物流园区五大业务板块构成,这五大板块相互补充,它们的组合构成了远成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商流综合服务平台。”“现在整个物流市场面临着产品、价格和服务同质化的状况,远成快运作为进军快运市场仅一年的新生力量,通过为客户提供可视化、便民化、定制化的服务,在市场上掀起了一股提升服务品质的浪潮,发展成为业态最为丰富、服务模式最新的综合物流服务品牌”远成快运总裁陈辉新指出,“未来物流业的竞争一定是综合实力的竞争,而远成作为目前中国唯一一家业态最丰富的民营物流企业必将立于不败之地。”

程小昱表示,“未来远成将立足综合物流,创新供应链管理,整合协同,创新发展,构建百亿级服务平台,打造中国卓越的现代综合物流品牌。”

二、传统物流企业转型案例分析

作为国内区域性及物流集团公司的基层物流企业,无锡中储物流公司经过多年发展壮大,成为我国本土化、地方性传统商贸流通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转型的优秀代表,其企业发展模式及历程对于我国物流企业具有典型性的代表和借鉴意义。下文通过梳理该公司的发展历程,分析归纳其发展模式的形成原因及具体特征,为我国物流企业及其发展提供案例与一些有益的借鉴思考。

一、中储无锡物流公司企业发展路径分析

无锡中储物流公司始建于1958年,前身是以生产资料储存和运输为主业的国有仓库。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从计划经济时期的执行国有物资调拨与储备,到市场经济时期进入市场经历挫折、阵痛到调整适应,发展壮大,归纳起来,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时期以及市场经济初期的传统仓库经营阶段。

作为传统国有仓储企业,同其他国有仓库一样,无锡中储公司在历史上发挥着“蓄水池”、“中转站”的作用,采用封闭式管理方式,不对社会开放。当时有生产业务用地近17万平方米,其中仓储货场、料棚及库房用地约8万平方米,与同时代建造的仓库存在的问题类似,和当代物流中心相比,设施设备严重老化,而且是普通平房库,单体面积小、净高低,仓储设备相对功能简单;服务功能单一,多是大宗生产资料的简单的仓储和装卸;企业的体制机制陈旧;缺少专业化的物流人才,高学历及物流专业人员很少,没有市场化用人机制;物流信息化还没有提上日程,现场作业缺乏科学管理等等。

此阶段的企业经营收入靠仓储收费,利润较为微薄。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国家计划储备物资的减少,仓库保管方式发生变化,该仓库也相应地由储藏型仓库向流通型仓库的转变。流通型仓库的存在不再以储藏保管为主要目的,而是要求在流通过程中作为物流服务中心对社会物资(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通过物流手段发挥集散作用。由于机制和体制的限制,以及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无锡中储的发展一直没有明确现代物流的方向,这种状况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带着如何发展的迷惑,无锡中储经历了试水市场的阵痛,走了一些弯路。作为原国内物资系统的所辖仓库,大钢大铁的储备格局,做钢材经销贸易看似有天然的有利条件。当时正值我国经济过热时期,无锡中储设立过多的物资经销部门,以己之短参与市场竞争,结果教训惨痛,企业形成亏损,经营形势步入谷底。

第二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现代物流业务的探索阶段。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为适应市场需求和自我生存发展的需要,无锡中储仓库的铁路专用线、库房等逐步向社会开放,通过拓展储运延伸铁路集装箱运输、开办内河水运;1996年破墙创办前店后库的“建材一条街”、建办装饰材料城、主办金属材料现货市场;1999年今年成立货代公司,全面介入货运代理市场;完善物流运输、加工等业务;物流业务延伸到物流金融、期货交割等相关金融业务等,逐步把自身打造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物流企业。概况说来,无锡中储是通过以下运作实现了从单一经营到多功能,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第一,创建三大物资现货市场。创办和发展现货市场,是仓储企业依托特有地理、环境、储备品种和既有业务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结合企业实际,在谋求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培育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和物流业务息息相关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涉及生产资料批发零售业的业务模式。

1996年-2002年,无锡中储先后创办了3家物资现货市场,分别是建材现货市场、钢材现货市场和有色金属现货市场。专业化现货市场的建立不仅提升了市场价值,探索了一条商贸物流结合之路,而且也成为无锡中储发展现代物流的手段和重要途径之一,更为重要的是,现货市场的创办与蔚起,成为无锡中储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源泉。

三个现货市场的成功开办和迅速发展,为无锡中储发展现代物流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该公司后来的现代物流的新增功能,多数从现货市场中得到反映,经实践开来,推广开去。各市场中驻有陶瓷、钢材、有色金属等上千家客户,他们的物流服务需求旺盛,因现货市场交易需求而产生的餐饮、安全、货代、加工、配送、领取执照、税务登记、仓储、运输、咨询、信息化、办公、通讯、金融等一系列的服务功能,无锡中储在提供以上服务的同时,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货源。对于一个以仓储运输为基本背景的企业来讲,货源就是企业的生命源泉。通过现货市场收集客户需求信息,无锡中储及时响应,满足客户期望,一项又一项新的功能被开发出来,一个完善的、良性循环的物流系统也随之逐步建立。

第二,开展货运代理业务“走出去”。 1997年全国货运代理企业达到约1600家,至2001年达到2200家。在当时的物流市场上,货代业务原本是比较成熟的一项业务。但对当时以仓储业务为主的国有企业而言却相对陌生。

从1998年开始,无锡中储涉足这一领域,并进行了艰辛而有益的尝试。随着货代业务的深入,日益需要专门负责货代管理、营销的部门,对外统一形象,完善功能,便于开发客户,引进货源,对内则能集中力量,精简业务流程,提高机物利用率,实施规范化管理。1999年7月,无锡中储货运代理分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把储运、集装箱对外业务统一归口管理。2000年,通过树立货代营销理念,组建营销小组;构建物流运输网络,全程门对门;实行物流全程负责制;创新服务,维护客户利益等环节的业务再造工程,货代分公司的成立后,业务迅速开展。无锡中储把自身的集装箱、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和加工、配送等功能配合到货代公司里,强大的物流服务能力使货代公司与客户谈判时,容易取得客户的信任,成功率很高。目标客户在当时多是一些国际国内知名的外资或合资企业,借助为知名企业提供全过程物流服务,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增加了与新客户谈判的资本;并能够近距离学习,了解外资对现代物流服务的需求,对解放思想、开拓物流业务起到了很大作用。

第三,物流金融业务的的尝试与发展。企业的发展有赖于业务模式的不断创新,现在,质押监管业务在全国物流业内已经初具规模,并成为较成熟的一项业务。然而在无锡中储尝试此项业务时,质押监管在业内还属于新鲜事物。这项业务创新,缘自一次细致的发现。1997年,该公司管理者在参观苏州钢材拍卖市场的时候,发现相对于拍卖,有的货主更愿意做现货生意,觉得可以在仓库尝试质押贷款业务。经过与客户、银行商议,取得一致。通过在三方之间设计权责设置和风险控制,无锡中储经请示上级公司同意后在钢材现货市场开创了金属材料质押业务。这项业务全面展开后,影响比较大,外地及当地银行纷纷与该公司合作,融资额逐年提高。质押融资业务开办至今,累计帮助企业融资上百亿元。

伴随着质押贷款业务的深入发展,客户逐步由经销商向生产厂家扩展。无锡中储的质押监管范围也延伸到库外质押监管。通过输出管理和服务,树立了企业品牌的形象,探索出一种高附加值的新的盈利业务模式,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公司综合物流业务打下牢固基础。质押业务也发展成为企业的一大产业支柱。近年来,全国兴起了研究和发展物流与金融结合的潮流。物流企业尤其是仓储企业先后进入该项业务,成为质押融资业务的主力。发展物流金融业务对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有利于发挥专业物流企业优势,提高供应链运行效率,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控制银行贷款风险和推动我国诚信机制的建立。

第四,物流信息化的植入。为了与现代物流对接,无锡中储在信息化方面做了大量投入。如建设不锈钢信息中心,客户可实现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库内实物交割等业务。其次,要求作为中储信息系统的试运行单位,根据自身条件和业务特点,创造性地延伸了信息服务,向客户提供廉价、快速的局域网和上网服务,大受客户欢迎。利用信息系统,关注客户进出货物的曲线变化。开发了仓储业务软件,对物流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计算机管理。对客户详细资料,或是物资到达、发运情况,甚至是某一货品的仓区仓位,做到及时化的了解。为企业全部运输汽车安装了GPS定位系统,对车辆营运线路、出车时间、装卸货时间、过路过桥费、油耗等都能及时详细地掌控,大大提高了管理的准确性,也提高了车辆日常营运的能力和水平。物流信息化为无锡中储的业务发展提供了完善的“神经系统”。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2009年,经过20多年发展,无锡中储从过去以单一仓储功能为主的企业,发展为集仓储、运输、配送、剪切加工、多式联运、货代等物流功能为一体的,同时涉及到金融、生产资料批发和零售业,物流功能齐备的现代物流企业。其企业利润10年间增长了10倍。见下图。

第三阶段:现代物流企业的二次创业发展阶段。经过多年市场打拼,无锡中储初步具备了区域性现代物流龙头企业的一些特征:拥有相当规模的营运资产,经营规模处于本区域物流企业的前列,是同行业中的利税大户;企业管理者综合素质高,具备先进的管理水平和物流专业人才,善于经营管理;采用较先进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与主要客户实现信息对接,实现对物流活动的实时跟踪、信息反馈,对物流作业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中储股份系统内企业是其强大的物流运作网络支撑,可提供多式联运和仓储、配送,国内物流与国际物流相结合的集成化物流服务功能,具有与大型工商企业成功合作的经验和案例。

无锡中储并未因此而停步,而是迅速开始了二次创业的阶段。由于受经营场地的限制,无锡中储把仓库的合理规划与利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但依然满足不了自身快速发展的需求,从2005年开始,寻求向外扩张。最终选择在无锡新区开辟了企业的第二战场——无锡中储物流中心项目,该项目于2007年正式动工,并于2009年1月举办了盛大的开幕式。上海期货交易所负责人在仪式上授牌并宣布把该物流中心为指定交割仓库。新建物流中心是华东地区功能最全、设施一流、规模最大的物流中心。物流中心位于无锡新区周泾巷火车站附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物流中心占地面积31万平方米,集公、铁、水运于一体,建有完备的物流平台,拥有两条铁路专用线;码头港池有可停靠千吨级船舶的10个泊位,有7万平方米的加工车间和库房,还有9万余平方米的货场,可储存各类物资50万吨;仅大型起重设备就有百余台;还有两栋市场交易大楼,可容纳上千家经营厂商入住办公。可见,无锡中储现代化的物流中心初具规模,拉开了二次创业的发展序幕。

2009年,在对外面临金融危机冲击,对内面临原仓库铁路专用线停运导致生产经营发生重大调整,物流业务大转移的情况下,无锡中储依然实利润3600万元,同比增长29.92%。

二、中储无锡物流公司发展模式的形成原因分析

从无锡中储的发展阶段总结其发展模式,可以看出,该企业走出了一条从传统到现代,

从单一到复合功能,从延伸服务到延伸功能的现代物流创新发展之路。

分析其企业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原因:

1.区域经济及物流发展的要求

“十五”期间,无锡市按照“发展现代物流业、整合大流通、构筑大产业、培育区域经济增长点”的思路,出台了物流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对传统的物流设施和物流企业进行转型提升、整合重组、培育建设,着力构筑以交通运输为主的基础设施平台和以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平台,初步建成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网络等功能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十一五”期间,无锡提出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的奋斗目标,在区域物流发展大背景下,无锡中储作为当地大型国有物流企业,要求其发展思路与政府的发展要求相契合。当地政府对无锡中储的发展也极为关注,市领导多次参观考察并进行工作指导。1999年2月的半个月内,无锡市市长、无锡市委书记先后对该企业视察,提出发展希望与建议,称赞创办市场为地方上在提供广大就业机会,促进物资商品流通,以及为国家增加税收作出的贡献。

无锡中储也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培育发展自身业务。无锡素有“有色之乡”的美誉,近年来随着全国工业布局的调整,无锡作为电力设备的主要加工城市,大大小小的铜铝加工企业星罗棋布,整个地区对有色金属的用量迅速增长,无锡本地每年消耗铝锭估计在30万吨以上,区域需求量在60万吨以上,这意味着无锡已成为铝的重要集散地和消耗地。无锡中储针对这一市场行情,将有色金属,尤其是铝锭的配套物流业务作为主打产品,依托自身信誉和实力,搭建有色金属现货、期货交易平台,全国各大铝厂如中铝、兰铝、包铝等纷纷在公司的市场中成立销售网点,发货至无锡公司专用线,而铝锭用户也已遍及无锡和周边地区,并辐射苏北、安徽、浙江等地。供需的兴旺支撑着这个平台不断发展。2006年无锡公司有色金属到达9215车,20英尺集装箱6568只,共计70.4万吨。如今,在无锡中储交易的铝锭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已形成华东地区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有色金属铝锭的物流集散地和交易中心。

2.经理人的战略发展、科学管理、创新等能力与卓越执行力

基层管理是一门注重发现细节的艺术。注重车间管理的动作研究、时间研究等基础研究的“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开创了科学管理的先河。在无锡中储,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曹雪江,从199几年成为企业法人总经理,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从其从事基层管理的有效领导的特征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维度:切合实际的战略定位、科学管理、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执行力。

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和探索过程中,定位决定着企业往何处去的问题。身为掌握企业发展方向的、一毕业就投身物资储备行业经理人,曹雪江是一个善于冷静思索的人。通过不断的思索、论证,以及母公司的战略发展指导,1999年无锡中储把发展现代物流作为公司的主业定位。在定位后实际操作上,曹雪江把握住了切合实际实施战略发展的战术操作,从建设现货市场、完善配套物流业务和进入物流金融和期货交割领域,在实现现代物流企业的过程中,领导人的决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科学管理方面,近些年分别提出:现场作业服务标准化,推行“末位待岗制”、“即时待岗”制和“岗位合理流动制”。设立“首问负责制”,即只要客户提出问题和需要,第一个接手人必须负责到底,直到客户满意为止。推行“无假日”工作制度,每天24小时手机开机,健全业务突发性问题快速反应机制等等。开展“星级理货员”“星级接运员”评比活动,建设“VIS”系统等。一线服务行业的科学管理工作至关重要,标准化服务、规范化服务有利于提升顾客认可度和塑造企业文化。

在创新方面,业务创新和生产管理创新上述多有提及,在营销管理创新方面,在市场摸索中,无锡中储的管理者提出“大客户”理念,把服务对象锁定为大客户,避免打价格战和参与低层次的恶性竞争。多年置身于市场竞争中的无锡公司发现,大客户是物流市场的主体,通过研究探索大客户的物流需求,通过发挥物流金融业务和完备物流功能的“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入”对大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不断延伸物流服务链,并逐步渗透进入其供应链。如原材料、产成品的配送、采购等,与大客户建立长期、稳定、互为依赖的战略合作关系。在技术创新方面,无锡中储较早的开展信息化建设,开通局域网、与客户使用相衔接,实现实物信息查询、基本业务操作和流程控制。

执行力是检验效果的重要指标,从该公司的每一步发展历程来看,作为企业战略和决策执行者,无锡中储的经理人有着卓越执行力。执行力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3.母公司的品牌、网络与资本支持

无锡中储的母公司中储股份是国内知名的物流企业,在国内各地有40多个大中城市设有物流中心,作为网络节点,在整个物流网络中发挥着彼此协同、互相支持和资源共享,且在国内同类企业中有着较强的品牌影响力。在未进入中储股份之前,其母公司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提出“现代物流”定位,为其提供战略和方向指导。在借助母公司品牌和网络资源上,无锡中储的业务开拓不再仅限于区域化,外延到全国。无锡中储推行品牌服务,实施网络运输。中储在全国各大城市拥有众多基层企业,为该公司实施综合物流服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网络优势。比如货代业务,最主要的功能即门到门货物运输需要的正是网络化的格局。该企业多次与中储系统的其他网点联系,合作全程门到门业务。

此外,母公司强大的资本支持也是无锡中储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2000年无锡中储配股进入中储股份,由全民所有制的一般企业改制为由股份控股的规范的有限责任公司。本着“节约、高效、有利”的原则,用好用足募集的资金,回报社会公众。后期开发的无锡中储物流中心项目,是无锡中储母公司中储股份有史以来最大的投资项目,投资近10亿元。

三、从中储无锡物流公司发展模式看我国现代物流企业的特征

1.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相互融合的发展现状

从无锡中储的实践和现状可以看出,无锡中储物流业态呈现的是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交融的一种状态。现代物流的发展为传统储运的更新、改造带来了良好机遇,“储运”概念在延伸为“物流”的同时,其本身所指的仓储、运输功能则日益明显地凸现。仓储企业搞现代物流应该有相对其它企业有优势。因为拥有后者缺乏的仓储、运输实力以及丰富的仓储管理经验等。但是,拥有优势之后还要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否则很可能会落入败局。现代物流业务的完善依靠具体的储运作业,因此不仅不能舍弃储运业务,相反还要对其进行巩固和加强。储运是现代物流企业的基石,如果没有仓储设施、铁路专用线、水运码头,现代物流将成为无源之水。比如无锡中储,其储运功能与剪切加工、货运代理、物流金融、现货市场等业务是相互依存、唇齿相依的关系。这也是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2.现代物流企业的“中国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

自从有了人类历史,就伴随着物流活动。但对我国来说,“物流”一词及其概念源自国外,行业内的学者及专家在物流研究上也更多的关注国际物流的发展研究。从国际经验看,物流都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阶段服务到全过程服务的发展过程。从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轨迹来看,在吸纳国外先进物流企业发展经验的同时,其发展模式具有中国特色。从无锡中储的发展实践看,包括集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于一体的现货市场业务,以及提供融资功能的物流金融业务等,都使得中国物流企业更具中国特色。这是从实践中探索并检验的,具有生命力的物流延伸服务,更符合我国国情。现代物流企业不能脱离国情,盲目追求或者执着于一些新潮的物流概念。我国物流发展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但不能超越我国国情,照抄照搬国外的模式。脚踏实地做好中国模式的现代物流,在这点上,无锡中储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3.物流信息化的作用得到重视且水平得到日益提升。

物流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除了网络化、人才储备和新物流技术应用外,信息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在信息化方面,无锡中储相对来说,从时间上和技术应用上走在了国内物流企业的前面。10几年前,就根据业务需要提供了相应的物流信息服务,并在其中真实地感受信息化所带来的优势所在,信息化提高了交易透明度、内部监督,带来了更多客户。通过无锡中储交易的铝锭、不锈钢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大宗生产资料的交易是反映国家经济运行的晴雨表,通过物流信息化这个服务平台,分析铝的交易变化趋势,为国家政策决策提供信息服务。这些数据是依据实际交易信息得来,是客观真实的,可以通过这些数据信息为社会为政府、为经销商为厂家提供服务,使得企业与客户和生产厂家不仅只是一个单纯的中介关系,而变为一个主动的、高层次的、具有引导性的物流企业。由此可见,物流信息化对微观企业层面,乃至宏观经济层面都是至关重要的。

4.物流服务的产业化、现代化、标准化特征显现

从无锡中储的现实来看,现代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的产业化、现代化、标准化是提升企业高效率、高收益,为公司业务发展带来强劲的内源增长力的重要基础。

物流服务的产业化,即物流企业逐步与第二产业建立相互依存的关系,并促进其物流需

求释放,形成物流市场。物流行业采用惯例的做法,符合现代社会客户的需求。例如,在仓储业务流程上,从客户仓储合同签订到货物到达清点交接、计量、堆码,从货物验收入库到物资保管养护,从货物提货受理到验收出库,都严格按照客户接受的物流业务管理规定执行,力求每道流程规范化、标准化。物流服务的现代化,就是通过使用较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科学管理方式,适应现代社会物流发展需求。物流服务的标准化,即强调流程的连续性,服务的标准化和作业的程式化等。包括工作流程标准化、服务标准化、和硬件标准化等方面。硬件标准化涉及行业标准的制定,无锡中储在基础管理工作做的比较严格、踏实,要求服务人员掌握岗位工作内容,明晓岗位工作标准,熟悉工作流程,而且要了解相邻岗位的流程衔接。

5.领军人物对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贡献较大。

优秀的、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是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的必须。物流作为一个新兴的、需要不断探索发展的行业,和物流高端人才的作用息息相关。在从传统物流走向现代物流的过程中,物流企业高端人才能从战略高度对企业物流进行规划和管理,对物流活动进行高效的计划、组织、指导、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优的协调与配合,降低物流成本,发展新的业务模式,提高企业、社会效益。前述提及,无锡中储的发展壮大与其经理人曹雪江30多年的物流市场探索和开拓不无关系。在企业经理人的带领下,在从传统储运向现代物流转变的过程中,无锡中储托传统物资储运企业的仓储运输资源和基础功能优势,不断跟进市场需求、跟进物流需求,跟进客户需求,增加和完善物流服务功能,增强自身的实力和竞争力,探索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经验,开辟了一条从传统储运向现代物流转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物流之路。当前,我国的物流高端人才相对来说较为匮乏,据2005年发行的《北京物流蓝皮书》通过对4500多家企业调查显示,仅北京的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缺口达6万

三、传统物流企业转型路径和陷阱

传统企业转型需要互联网思维。

对于传统企业而言,拥抱新经济是一条可行的转型路径。而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理解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回顾产业发展的历史,第一代新经济指向互联网本身,而现在则是李克强总理常常提及的“互联网+”。互联网+并不是简单地把互联网工具化,以之作为讲故事的噱头。如果单纯把互联网作为一个工具,这更适合被称作“+互联网”。

从前企业讲互联网的故事往往会选择做一个官网,而现在则可能是搞APP或是切入微信公众号,这或许会对估值有一些帮助,但是这种帮助只停留于表层,并不能帮助企业突破原有的增长轨迹,更无法企及更高的发展空间。真正要利用互联网来改造传统企业的话,很多旧有的模式或思维都有可能被颠覆。不是简单地去+互联网,而是要利用互联网对整个生产模式、流程、产品进行系统化改造,这才能真正符合新经济的规律。

互联网思维

在互联网+的语境下,很多旧有的模式或思维都有可能被颠覆。现在整个中国传统制造业都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库存问题也很严重。如果仅仅是利用互联网做为“下水道”去消库存,这就是简单意义上把互联网作为工具。我认为这些做法对于企业转型有帮助,但是作用不大。

我认为传统制造业可以考虑用互联网思维来倒逼各行各业在生产模式上进行创新。比如近期我们所关注的C2M模式,即:基于订单加工。说起来容易,但在执行过程中却要求整个工厂设备都要推倒重来。如此模式之下,首先是不能够有库存的,从而也就没有了库存的问题。

换句话说,唯有从厂房到设备都做伤筋动骨的转变,如此才能让企业具有柔性加工的能力。如果没有柔性加工能力的话,就很难灵活地接手个性化、小批量、多频次消费者的订单。利用互联网改造传统企业原有的僵化生产模式,这才是彻底地用互联网改变传统企业,这才是互联网+的意义所在。现在很多企业还停留在做网站的层面,或是选择到京东、淘宝、天猫去开店。有没有帮助呢?有帮助。但是能不能帮助中国传统行业彻底转型升级呢?恐怕很难。

在转变的过程中,有的行业会走得相对较快,比如说服务行业就比较容易引入互联网思维。如果是制造业,这种彻底的改变意味着要把很多的固定投入推倒重来。但是服务业本身属于轻资产模式,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只需要在流程上做出调整就可以大大提升效率。相对来讲,服务行业不会涉及很多的固定资产投资,因此具有先行的机会。然而,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也不可能完全在第三产业发展,最终制造业必然要求与互联网密切结合。现在来看,制造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只是刚刚开始。

资源匹配提升效率

互联网不但能够解决资源过剩和产能过剩的问题,其主要价值还是在于提高匹配效率,从而缓解资源的稀缺。

以医疗产业为例,现有的医疗服务体系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步入小康的中国人而言,对于高效、便捷的医疗健康的服务需求越来越急迫。可是,我们也不能坐等自上而下由政府推动的医改。

优质医疗资源高度稀缺是目前医疗产业的巨大瓶颈。由于大家都在竞争专家门诊的资源,一些网站致力于帮助病人排号,但我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互联网+。医疗产业的互联网+并不是简单地利用网站排号,而是利用互联网来做更深层次地精确匹配。在实践过程中,小病小痛其实并不需要顶尖的专家资源。对专家本身而言,除了为病人看病以外,也希望通过病例形成医疗、科研方面的积累,所以也希望病人跟他的专业对口。如果借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在特定的局部环节下把整个医疗服务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从而让流程优化,就能使大家更好地享受服务。

并购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如果说互联网+要求企业从内部进行转变,从外部层次来讲,并购则是提高企业效率、挤压过剩产能的不二选择。并购其实遵循一个天然的丛林法则,其结果是有效率的产能去挤压掉、吸收掉,甚至消灭掉那些无效的产能。有的并购本质上是为了消灭竞争对手,否则恶性竞争可能长期持续,最终呈现出零和博弈的消极结果。并购的模式是多样的,无论什么模式的并购最终都有利于行业效率的提升,因为低效过剩的产能通过并购会被抵消掉。

对传统行业如此,对于新经济也是同样如此。去年开始滴滴和快的整合,随后又有新美大(美团、大众点评),最近还有蘑菇街和美丽说。新经济的并购能够大大提升效率。在过去,大众点和美团可谓都是一帮人在扫街,你刚刚来过,他的人又来了。当然他们都有VC提供充裕资金,但这无疑也是一种浪费。他们整合之后,内部管理会更加灵活,外部战略也将更为科学。简言之,并购会挤压过剩产能,而且高效者将会接管、替代或是消灭低效者。

此外,有没有办法通过并购来提升技术呢?我们德同投资非常关注跨境并购,但如果真正要达到这个目的只放眼于国内是不够的。对于传统行业而言,其所需的技术在国内还是相对匮乏。恰逢世界经济不景气,有如“寒冬”,其实从2008年开始寒冬就一直持续。这是挑战,也蕴藏着机会。如果市场炎热,资产价格高企,对于海外并购是不利的。正是因为2008年之后欧洲以及很多地方都没有走出寒冬,所以才有可能通过并购的方式去获取真正有技术的优质资源,从而帮助中国的各行各业去提升技术和效率。跨境并购有助于获取优质资源,尤其是对技术的提升帮助会非常大。

避开产能陷阱

近年来中国传统企业大多面临同质化竞争和产能过剩的问题,一旦海外市场降低需求,最后一根稻草往往对企业施以重压。在此语境下,企业一定要居安思危,以创新迎接挑战,千万不能只是简单地拼产能和规模。

此前我成功投资并退出的无锡尚德就是一个值得警醒的案例。在我们退出的时候无锡尚德还处在行业老大的地位,其发展逻辑可概括为简单地扩大产能。但最终光伏产业泡沫破灭,无锡尚德也陷入困境,最终破产。然而,具有高技术附加值的企业依然能够坚挺地走在行业前沿。正当全国谈光伏而色变之时,我们投了一家做高效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企业。当时全世界只有两家企业能够在高效薄膜太阳能电池方面能够做到规模化生产,一家是美国的SunPower,另一家是日本的三洋。我们投的这家企业叫Silevo,它是世界上第三家规模化生产高效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企业。去年我们以现金+股票的方式把它卖给了美国企业SolarCity,这家企业由ElonMusk控制,他也是Tesla的合伙创始人和总设计师。

从历史的后见之明来看,正当江苏省各个地级市都在做传统太阳能电池的时候,如果有企业能够全身心地发展第二代新技术的话,破产的结局也许就能避免。对于很多传统企业而言都是如此,需要居安思危。一旦等到被逼着去做转型的时候,很可能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这是我投资光伏产业的体会。

光伏的悲剧如今仍然值得借鉴,现在有一个行业的发展状况非常像当年的光伏行业,那就是电动车、新能源车行业。我感觉新能源车现在所处的位置非常像我当年投资无锡尚德时候的位置,整个行业真正进入了一个拐点,甚至进入了一个井喷时期。

我可以做一个简单的预言: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电动车、新能源车行业还会崛起一批和曾经的无锡尚德一样风风火火的企业,它们甚至可能比无锡尚德还要牛。但如果它们固步自封、沾沾自喜,居安而不思危,就很可能重蹈无锡尚德的覆辙。如果不在核心技术上进行创新,如果不在电机、电池方面进行持续的技术突破,如果只是赚市场带来的快钱的话,这些企业最终可能会做得越大,但越大的企业可能会死得越惨。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尽管它不会再同一个细分行业重演。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